和身边父母聊天,我发现很多家长平日里总教孩子懂事谦让,凡事少和人起冲突。
结果有孩子被别人指责质疑时,有意回避了正面硬刚和怒怼,选择了杀伤力几乎为零的“自证清白”。
“自证清白”说到底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孩子避免外界伤害,就越会陷入无尽的精神内耗中。
孩子是如何一步步
落入“自证陷阱”的
还记得头几年,有个叫朱朱的女孩子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动态。
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,她庆祝自己以第一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数学建模系毕业,拿到了双倍奖学金,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。
年级第一,200%奖学金,牛津硕博,无论哪一条亮出来都是妥妥的学霸。
展开剩余89%可偏偏她又穿搭时尚、肤白貌美,这就非常容易激发起别人的嫉妒欲,于是评论区里质疑一片。
有网友说,“数学建模是个专业,不是系,编的时候能不能专业一点?”
还有人说,翻她之前的微博,文案微商的味儿太重了。
更有人直呼她为“学术媛”。
面对质疑声,朱朱一一做了回复。
她先是po出自己牛津官网截图,附带系主任评价,直接回应了学历造假这个事。
可还有数学大V不依不饶,抛出一道数学题在线等“我就随便出个本科生的题,原po做一下吧?”
朱朱直接写下解题思路,还顺便指出了出题者缺失的关键条件。
随后,该大V表示:好吧,应该是真的。
这些回复足以证明一切,可有人换个角度继续刁难,骂她文笔烂、美颜开太大、说“牛津的水平也就国内普本吧”简直要把人气笑。
经历了一周奇葩评论后,朱朱意识到这事情是有风险的,她在自述中这样说:
如果真做错了,或别人硬说是错的,该怎么办,怎么证明自己没有撒谎?
如果质疑完学历,又有人质疑全额奖学金来源不正当。
再之后又有人质疑自己背后有公司、机构支持。
最后质疑自己的穿着打扮、言论,甚至交友。
这种争议很难结束,自证有一个很长的清单,你不可能把它完成。
如果真做错了,或别人硬说是错的,该怎么办,怎么证明自己没有撒谎?
如果质疑完学历,又有人质疑全额奖学金来源不正当。
再之后又有人质疑自己背后有公司、机构支持。
最后质疑自己的穿着打扮、言论,甚至交友。
这种争议很难结束,自证有一个很长的清单,你不可能把它完成。
像朱朱这样每回一句,对方都能从新的角度诋毁她、攻击她,直到把她心态搞垮。
不少孩子在被人质疑时,也往往会本能地收集证据、解释动机,试图说服对方认可自己的“清白”。
比如小组合作时因生病请了假,被同学抱怨“故意偷懒”,于是他连夜整理医药单和聊天记录发到群里自证。
然而,对方往往不关心真相,只想通过孩子的反应获得掌控感。
这时孩子越努力证明,越会被对方套路。
自证的过程也会让孩子放弃主动权,陷入他人逻辑的框架,一步步沦为被动防守的“辩方”。
为什么孩子总喜欢自证呢?
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,人生来就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感,希望被夸、被接纳。
但如果不顾自己感受一味追求别人认同,就很容易把全部的价值感寄托于外界评价,陷入“证明清白-被否定-再证明”的死循环中。
在对方攻击时,孩子愤怒的不是对方的侮辱,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惶恐不安。
深陷这种“清白感”里,会让整个人变得内耗、拧巴、活得憋屈。
从自证到反击的认知升级
既然自证是“不可能完成”的,那孩子遇到了别人的指责该怎么办。
解答前,我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:
如果被误送到精神病院,如何证明自己正常?
国外曾有个真事,有位司机运送精神病人,三名患者逃跑了,为保住工作,他把三个正常人骗进了精神病院。
第一个人为证明自己不停说“地球是圆的”,说到第14遍时,被护士扎了一针。
第二个人,说自己知道美国前总统、英国前首相,当说出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,护士往他身上也扎了一针。
第三个人,进来后什么也不说,吃饭时好好吃饭,睡觉时好好睡觉,有人给他刮脸时,他会礼貌道谢,28天时,他出院了。
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正常尚且困难,孩子跟一个想冤枉他的人去证明自己的清白又何必?
一个“清白感”太重的孩子,本质上就是剖腹让对方看“我真不是你想象的那样。”
所以我们要尽早告诉孩子,面对别人恶意攻击,不试图证明自己,才是聪明人。
1.核心原则:谁质疑,谁举证
前几天我刷到一位博主发的帖子,他听两个六年级小朋友在吵架。
A说B的作文字数没到规定字数,B说:我数了,不信我数给你看。
小孩子竟当着博主的面,一字一字数起来。
博主觉得俩孩子挺可爱,可事后还是忍不住告诉他们,“以后尽量不要让自己陷入自证陷阱, 谁主张、谁举证。”
所以不要做一个喜欢解释的人,核心要明确一点“谁质疑,谁举证”。
比如孩子竞选班长,当选了,本来是件好事。
却被嫉妒心强的同学调侃,“你这得给老师送多少礼呀?”
这时,绝不要把和老师的微信聊天和通话记录,翻出来为自己澄清。
而是要反问对方,“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”“你说我送礼,有什么证据吗?
拿不出证据我跟你没完!”“如果查实诬陷,你愿意公开道歉吗?”
孩子的底层逻辑是,把举证责任踢给对方,打破“你证我判”的权力关系。
2.万能话术:反弹攻击,不接逻辑
很多孩子遭到质疑时,只想着辩解“我才没有……”,就容易掉入对方的框架里。
如果孩子嘴笨,不能第一时间反应该如何接话,就要告诉他这套万能话术。
不接对方逻辑,而是直接把“我”变成“你”。
比如对方说,“你穿这么少,显得好轻浮。”
孩子就要转移焦点,可以回,“你对别人的穿着这么感兴趣?”
对方说,“你评三好生是靠的是关系吧?”
孩子可以反向质疑对方:“看来你这方面很有经验啊。”
关键是,顺着对方的逻辑反击,把矛盾引火上对方的身,来掌握主动权。
3.建立稳定的价值体系,拥有被讨厌的勇气
让孩子知道,别人对他的指指点点,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自己。
别人“喜欢”自己也好,“讨厌”也罢,都无法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。
当孩子被抨击到心塞时,让他问自己这三句话:
这件事如果任何人不在意,我还会在意吗?
10年后,这个评价会影响我的生活吗?
我最欣赏的人会因此否定我吗?
这件事如果任何人不在意,我还会在意吗?
10年后,这个评价会影响我的生活吗?
我最欣赏的人会因此否定我吗?
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,不由任何人定义。
就像《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》有一首诗,我很喜欢:
跳舞,像没有人在看一样;唱歌,像没有人在听一样。
因为跳舞和歌唱是为了取悦自己,而不是讨好别人的目光。
当孩子拥有一个稳定的核心,周边的人际烦恼就再也干扰不到他了。
杨绛曾说:“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,到最后才知道,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毫无关系。”
其实停止自证的那一刻,孩子才算夺回了人生的真正主权。
因为回应恶意,会让它不断膨胀。
学会无视,它才会自动消失。
希望我们都能养出不惹事、也不怕事,不被欺负、也不被拿捏的孩子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